首页 > 资讯动态 > 资讯详情

2025 制造业全景洞察:政策、企业、趋势与人才面面观

发布单位/企业:昆明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综合促进中心
发布日期:2025-03-06

2025 年,制造业正处于深度变革的关键节点。从政策导向到企业实践,从新兴趋势的涌现到人才格局的演变,诸多因素交织,塑造着行业的全新面貌。深入洞察这些维度,不仅有助于企业把握当下机遇、应对挑战,更是理解制造业未来走向的关键所在。

一、政策引领:多管齐下,激发产业活力

(一)国家层面的战略擘画

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国家持续出台一系列高屋建瓴的政策举措。2024 年底召开的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明确提出,2025 年要实施培育新兴产业打造新动能行动,推进制造业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将开展未来产业创新任务 “揭榜挂帅”,并制定出台生物制造、量子产业、具身智能、原子级制造等前沿领域的创新发展政策。这一系列部署,旨在系统推进技术创新、规模化发展以及产业生态建设,助力我国在全球制造业新一轮竞争中抢占制高点。

以智能网联汽车领域为例,我国已建成涵盖基础芯片、传感器、计算平台、底盘控制、网联云控等在内的完整产业体系。在此基础上,2025 年政策进一步推动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并扩大北斗应用规模,为产业的持续升级注入强大动力。

(二)地方政策的精准发力

各地方政府也结合自身产业特色,积极出台配套政策,为制造业发展添砖加瓦。江苏省作为制造业大省,省财政厅与省工信厅联合印发出台《江苏省制造业贷款财政贴息实施细则(2025 年)》。2025 年的政策围绕扩大范围、简化实施、系统赋能三个方面进行优化,进一步引导金融资源流向制造业实体经济。在扩大贴息企业及业务范围上,明确了制造业企业认定标准,只要工商登记行业类别属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C 制造业” 项下的企业,其发生的项目贷款均可享受贴息支持,同时突出对专精特新企业的倾斜,将国家和省级专精特新企业都纳入贴息企业范围(不局限于制造业)。在政策实施流程上,持续推动免申速兑,财政、工信部门不再进行事前审核,改由金融机构自主开展业务并履行审核责任,财政贴息资金采取 “先预拨后清算” 的方式,大大加快了政策兑付速度。此外,通过加强信息系统支撑赋能,优化省级贴息平台功能,实现银企双方依托平台进行贷款供需对接,提升了银企对接效率,并加强了贴息平台与 “数字工信” 系统间的数据互联共享。

上海市则发布了《上海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 - 2025 年)》,目标到 2025 年,夯实 “2 +(3 + 6)+(4 + 5)” 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工业增加值超过 1.3 万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 25% 以上。围绕这一目标,实施强链升级、强基筑底、数字蝶变、绿色领跑、企业成长、空间扩展等六大行动,涵盖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关键技术攻关、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绿色低碳发展、企业梯队培育以及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等多个关键任务。

二、企业奋进:各显神通,推动产业升级

(一)传统制造业企业的转型实践

在政策的鼓励与市场的倒逼之下,众多传统制造业企业积极投身转型浪潮。中集集团在《中国制造 2025》等国家战略规划的指引下,从高端化、绿色化、数智化三个维度全面发力。在高端化方面,旗下中集来福士在海工装备领域表现卓越,能够承接并出色完成符合行业最高标准的大型复杂项目,如 FPSO、FLNG 等,成为《中国制造 2025》重点推动领域的典型代表。绿色化进程中,中集安瑞科的焦炉气制氢联产 LNG 项目顺利投产,成功实现废物资源化,同时公司积极布局绿色甲醇、储能等关键领域,大力推广清洁能源的应用。在数智化转型道路上,中集集团一方面融合数字孪生、大数据、AI 等新兴技术,孵化出智能焊接机器人、AGV 自动泊车机器人等智能制造装备;另一方面通过 “龙腾计划”、数字车间改造等举措推进制造过程智能化,并内部孵化 11 位数字员工,落地百余项 AI 业务应用,有效提升了内部管理效率。

河南钢铁集团周口基地通过设备更新实现了生产效率与产品精度的双重提升。原来采用齿轮驱动、噪音较大的轧机,更换为电驱动后,精度变得更加精准,员工能够在相同时间内生产出更多产品,不仅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也为员工增加了收入。

(二)新兴领域企业的快速崛起

在新兴制造业领域,众多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快速成长。以新能源汽车行业为例,2024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 1000 万辆,出口量同比增长 16%,比亚迪作为行业领军企业,凭借全产业链布局的优势,在整车制造、电池研发生产等多个环节均取得显著成绩,其产品在国内市场广受欢迎的同时,也在海外市场逐步打开局面。激光雷达领域的禾赛科技,全球市场份额领先,尽管面临价格战压力,但凭借技术优势持续巩固市场地位;速腾聚创则通过低成本技术突破,在市场竞争中崭露头角,获得众多客户的青睐。

在低空经济领域,大疆创新作为消费级无人机全球龙头,持续引领行业发展潮流,不断推出创新性产品,占据了极高的市场份额。而涉足 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领域的亿航智能,作为适航认证先行者,积极探索未来城市空中交通的新模式,为行业发展开拓新方向。

三、趋势涌动:新兴技术催生新赛道

(一)新能源汽车:智能化与出口双轮驱动

当下,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呈现出智能化与出口双轮驱动的发展态势。政策层面持续发力,以旧换新补贴政策刺激国内消费市场,推动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充电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解决了消费者的后顾之忧;智能网联技术的大力推广,更是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在全球市场,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出口优势愈发明显,2024 年的出色表现便是有力证明,未来有望在国际市场占据更大份额。

(二)高端装备制造:智能化升级加速

工业母机(高端机床)和工业机器人作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要素,在政策推动的 “设备更新” 计划下,迎来快速发展期。预计 2025 年工业母机市场规模将超万亿元,工业机器人安装量将保持每年 5% - 10% 的增长速度。智能化技术的深度应用,使得高端装备制造的生产效率、产品精度以及柔性生产能力得到极大提升,助力制造业向高端化迈进。

(三)半导体与人工智能:国产替代与应用落地并行

在外部技术封锁的压力下,半导体产业链自主化进程加速推进。同时,AI 大模型商业化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对算力的强劲需求。2025 年,国产 AI 芯片、EDA 工具以及光模块等领域成为关键突破点。国内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致力于实现技术突围,推动半导体与人工智能产业的深度融合,加速相关技术在各行业的应用落地。

(四)绿色能源:智能电网与储能技术成焦点

“双碳” 目标的提出,使得智能电网改造与新型储能技术成为绿色能源领域的发展重点。2025 年,电网设备招标规模预计超 1.7 万亿元,储能装机量年均增速有望达到 30%。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智能电网的供电稳定性、能源调配效率将大幅提升,新型储能技术的应用将有效解决能源存储与消纳问题,推动绿色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低空经济与商业航天:政策红利开启新蓝海

低空经济首次纳入国家战略,为无人机、eVTOL 等领域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预计到 2030 年市场规模将达 2 万亿元。商业航天领域同样发展迅猛,卫星互联网与火箭发射商业化进程不断加速。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吸引了众多企业纷纷布局,这两个新兴领域有望成为制造业新的增长极。

(六)生物工程与医疗器械:老龄化推动需求增长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加速到来,医疗设备国产替代需求日益迫切。2025 年,高端影像设备、可穿戴医疗器械等细分市场增速预计将超过 20%。国内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在技术创新上不断取得突破,逐步打破国外企业的垄断,满足国内市场对高品质医疗设备的需求。

(七)船舶与海洋工程:高端化与环保转型共进

中国造船业在全球市场已连续多年占据领先地位,当前正朝着高端化与环保转型方向发展。LNG 船、豪华邮轮等高附加值船型成为新的业务增长点,环保政策的趋严促使绿色船舶研发加速推进,氢燃料动力船等新型船舶技术的研发正在有序开展。

四、人才之困:供需失衡,亟待破局

(一)人才短缺现状

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对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当前人才短缺问题较为突出。据《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预测,到 2025 年,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等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人才总量将接近 6200 万人,但人才需求缺口将近 3000 万人,缺口率高达 48%。无论是新兴产业所需的高端技术人才,还是传统产业升级急需的复合型人才,都存在较大供应缺口。

(二)校企合作困境

全国政协委员胡德兆指出,校企合作深度不足是导致人才短缺的关键原因之一。一方面,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另一方面,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与企业实际需求存在脱节现象,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环节未能充分对接产业发展需求,导致培养出的学生难以快速适应企业岗位要求。

(三)破局思路探索

为解决人才短缺问题,可从多方面着手。在政策层面,政府应出台更多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政策措施,例如设立专项基金,对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资金支持;建立校企合作信息平台,促进企业与学校之间的精准对接。学校方面,需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根据企业需求动态调整课程设置,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企业也应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深度参与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机会,并选派经验丰富的技术骨干到学校授课,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2025 年的制造业,在政策的有力扶持、企业的积极奋进、新兴趋势的引领以及对人才问题的深度关注与解决中,正展现出蓬勃的发展活力与巨大的发展潜力。尽管前行道路上仍面临诸多挑战,但只要各方协同努力,制造业必将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与产业的全球竞争力提升贡献关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