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动态 > 资讯详情

政策持续加码,国产人形机器人产业按下“加速键”

发布单位/企业:昆明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综合促进中心
发布日期:2025-03-06

在科技变革的浪潮中,国产人形机器人产业正凭借其巨大潜力,成为推动制造业乃至各行业变革的关键力量。近年来,政策层面持续释放积极信号,大力助推产业前行,已然为其按下 “加速键”。

自 2023 年 11 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以来,产业发展目标明确且振奋人心。文件指出,到 2025 年,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要初步建立,“大脑、小脑、肢体” 等关键技术需取得突破,确保核心部组件安全有效供给。整机产品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实现批量生产,在特种、制造、民生服务等场景开展示范应用,同时培育 2 - 3 家有全球影响力的生态型企业和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打造 2 - 3 个产业发展集聚区,开拓新业务、新模式、新业态。到 2027 年,人形机器人技术创新能力要显著提升,形成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综合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新引擎。

在国家政策的引领下,各地方政府也纷纷出台相关举措,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北京市重点培育人形机器人等 20 个未来产业,并提出创办 “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旨在提升产业影响力,汇聚全球产业资源。上海市依托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聚焦技术研发与创新,为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广东省深化重点领域 “机器人 +” 应用,积极拓展人形机器人在各行业的应用场景,加速产业落地。山西、四川等省份也先后将发展具身智能等未来产业提上日程,从不同维度为国产人形机器人产业添砖加瓦。

从产业发展现状来看,2025 年以来,人形机器人频频出现在公众视野,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1 月 5 日,优必选工业人形机器人 Walker S1 在比亚迪汽车工厂的第一阶段实训工作成效显著,效率提升一倍,稳定性提升 30%,且已收到车厂超过 500 台的意向订单,处于产业化落地关键期。特斯拉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马斯克透露,今年目标是建造数千台擎天柱 (Optimus) 人形机器人,若在工厂测试顺利,明年产量将实现 10 倍增长。宇树科技王兴兴表示,今年年底前,人形机器人会达到一个新量级,并将于明年应用于一些基础服务业和工业领域。

中国信通院研报称,人形机器人未来有望成为继个人电脑、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新终端,形成新的万亿元级别市场。从全球范围看,美国、日韩在人工智能及感知技术等领域有深厚技术积累,具备一定先发优势。但中国近年来在核心零部件及机器人本体制造方面进步显著,拥有完整的工业链供应体系,在多项关键技术上领先全球。根据集邦咨询发布的人形机器人产业研究报告,中国、日本、美国、韩国、德国常年名列工业机器人安装量前五名。摩根士丹利发布的数据显示,在过去 5 年中,中国内地人形机器人相关专利申请数量多达 5688 件,遥遥领先于美国(1483 件)和日本(1195 件),欧洲整体的专利申请量落后。

从市场层面来看,尽管美国在人形机器人赛道上发展迅猛,有波士顿动力等龙头企业,但我国人形机器人也保持着强劲增长势头,宇树科技、优必选、傅利叶等一批优秀企业崭露头角。分析人士指出,国产人形机器人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相关核心器件已基本实现国产替代。

在政策支持和市场推动的双重作用下,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前景广阔。根据 2024 年首届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大会发布的《人形机器人产业研究报告》,预计 2025 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约 53 亿元,同比 2024 年实现翻倍增长;到 2029 年,市场规模或将达到 750 亿元,将占世界总量的 32.7%,比例位居世界第一;到 2035 年,则有望达到 3000 亿元规模。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也有望持续增长,2023 年约为 21.6 亿美元,预计到 2029 年,将达到 324 亿美元。光大证券认为,2025 年将是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万台级别的量产将带动下游产业链进入确定性放量阶段,推动人形机器人向更泛化、更实用的阶段转变。国金证券也表示,在科技浪潮的推动下,人形机器人产业 2025 年有望进入量产元年,2026 年则将迎来商业化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