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政策
公告
服务商
已为你找到 3628 条资讯信息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领下,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保持快速发展态势,创新能力持续提升,正在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通过加大研发投入、突破关键技术、培育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企业正在塑造发展新优势。研发投入持续加大。2022年,高新技术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达到2.8万亿元,同比增长15.6%,研发投入强度达到8.1%。其中,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研发投入增长较快,分别为18.2%、16.8%、15.3%。持续加大的研发投入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创新能力显著提升。2022年,高新技术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45.6万件,同比增长16.8%。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达到4.2万件,占全国总量的57.5%。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育种等前沿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新兴产业发展迅速。2022年,高新技术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5万亿元,同比增长12.5%。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成为经济增长新动能。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96.9%,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增长44.9%。创新生态持续优化。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20万家,实现营业收入37万亿元。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32万家,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762家。创新创业孵化载体超过1.5万家,在孵企业25万家,带动就业超过400万人。展望未来,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将呈现以下趋势:一是研发投入持续加大,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二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三是创新生态持续优化,创新创业活力不断增强。建议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在高质量发展中赢得先机。
2025年03月14日
近年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保持快速发展态势,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成效显著。通过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优化创新生态、培育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正在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产业规模持续扩大。2022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7.5%,较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40万家,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55%。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成为经济增长新动能。创新能力显著提升。2022年,我国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79.8万件,同比增长14.7%。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达到7.3万件,连续四年位居全球第一。在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生物育种等前沿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创新生态不断优化。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数达到173家,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3万亿元。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32万家,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762家。创新创业孵化载体超过1.5万家,在孵企业25万家,带动就业超过400万人。区域创新协调发展。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快推进,成渝地区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型省份、创新型城市等区域创新高地建设成效显著,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格局。展望未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将呈现以下趋势:一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二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三是创新生态持续优化,创新创业活力不断增强。建议各地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优化创新环境,培育发展新动能。
2025年03月14日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废铁回收行业正加速推进转型升级。通过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废铁回收企业正在突破传统发展模式,实现绿色低碳发展。这场深刻的转型,正在重塑废铁回收行业的发展路径。在回收模式方面,创新实践不断涌现。某企业推出"互联网+回收"模式,通过手机APP实现废铁在线回收,回收效率提升30%。另一家企业建立社区回收网点,实现废铁就近回收,运输成本降低25%。这些创新正在改变传统回收模式。分拣技术持续升级。某企业开发的智能分拣系统,通过图像识别技术实现废铁自动分类,分拣效率提升50%。另一家企业运用机器人技术,实现危险废铁安全分拣,工伤事故率降低80%。技术创新正在提升行业安全环保水平。资源化利用水平不断提高。某企业开发的废铁深加工技术,将废铁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产品利润率提升15%。另一家企业建立废铁循环利用体系,资源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这些创新实践正在提升行业资源利用效率。行业整合加速推进。近期,多家大型回收企业通过并购重组扩大规模。某上市公司收购区域龙头回收企业,市场份额提升20%。另一家企业通过战略合作,建立全国性回收网络。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大。近期,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资源回收利用的政策。某省推出废铁回收补贴政策,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予每吨50元的补贴。另一地市建立废铁回收信息平台,促进供需对接。这些政策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展望未来,废铁回收行业将呈现以下趋势:一是绿色发展深入推进,环保要求不断提高;二是技术创新持续加快,智能化、数字化水平不断提升;三是行业整合加速,规模化、规范化企业将占据主导地位。建议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提升资源化利用水平,在绿色发展中赢得先机。
2025年03月14日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大部分实现数字化网络化,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初步应用智能化。这一政策的出台,为传统制造业的“数字跃迁”注入强劲动力。《规划》指出,要加快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制造模式、生产方式和产业形态的深刻变革。具体措施包括:打造智能制造示范工厂: 在重点行业和领域,建设一批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智能制造新模式。推广数字化解决方案: 针对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的需求,开发推广一批低成本、快部署、易运维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加强人才培养: 建立健全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人才支撑。业内人士认为,随着政策的落地实施,传统制造业将迎来新一轮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浪潮,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迈进。
2025年03月14日
近期,受多重因素影响,国内废铁市场呈现剧烈波动,价格走势不确定性增加。这一变化不仅影响了废铁回收企业的经营,也对下游钢铁行业产生了连锁反应。废铁回收行业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价格波动方面,近期废铁市场价格呈现"过山车"式走势。以重废为例,上周价格一度攀升至每吨2850元,本周又回落至2750元左右。价格剧烈波动的主要原因:一是钢材市场需求疲软,钢厂采购意愿不强;二是国际废钢价格波动传导至国内市场;三是环保政策趋严,部分回收企业停产整顿。回收行业面临挑战。首先,价格波动加大企业经营风险。某大型回收企业负责人表示,近期价格波动导致企业库存贬值损失超过百万元。其次,环保要求提高增加企业成本。某中型回收企业为达到环保标准,投入300万元升级设备。再次,行业整合加速,小型回收企业生存压力加大。技术创新成为破局关键。一些领先企业开始探索智能化回收模式。某企业开发的智能分拣系统,通过图像识别技术实现废铁自动分类,分拣效率提升50%。另一家企业运用大数据技术优化回收网络,运输成本降低20%。这些创新正在改变传统回收模式。政策支持力度加大。近期,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资源回收利用的政策。某省推出废铁回收补贴政策,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予每吨50元的补贴。另一地市建立废铁回收信息平台,促进供需对接。这些政策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展望未来,废铁回收行业将呈现以下趋势:一是行业整合加速,规模化、规范化企业将占据主导地位;二是技术创新持续推进,智能化、数字化水平不断提升;三是产业链协同加强,上下游企业合作更加紧密。建议企业加强风险管控,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提升核心竞争力。
2025年03月14日
在全球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浪潮下,五金行业正经历着深刻的转型升级。通过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五金企业正在突破传统发展模式,实现高质量发展。这场变革不仅改变了行业生态,更为五金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生产制造环节,智能化转型成效显著。某五金工具企业通过部署智能生产线,实现生产效率提升40%,产品不良率降低60%。另一家锁具企业运用工业机器人,完成关键工序自动化改造,生产成本降低25%。这些创新实践正在重塑五金行业生产模式。在产品研发方面,数字化技术应用广泛。某五金配件企业通过3D打印技术,将新产品研发周期从3个月缩短至2周。另一家工具企业运用仿真软件优化产品设计,产品性能提升30%。数字技术正在成为五金行业创新的重要驱动力。在质量管理领域,智能化解决方案广泛应用。某五金制品企业部署的智能检测系统,实现产品质量在线监测,检测效率提升5倍。另一家企业运用大数据技术分析生产数据,产品合格率提升至99.9%。这些创新正在提升五金行业质量管理水平。在供应链管理方面,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快。某五金企业打造的数字化供应链平台,实现上下游企业信息实时共享,库存周转率提升35%。另一家企业运用区块链技术,建立产品溯源系统,质量追溯效率提升70%。数字技术正在重塑五金行业供应链生态。展望未来,五金行业智能化转型将向纵深发展。随着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五金企业需要持续加大数字化投入,构建数字化能力,在新时代竞争中赢得先机。智能化转型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构。
2025年03月14日
在全球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浪潮下,五金行业正经历着深刻的转型升级。通过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五金企业正在突破传统发展模式,实现高质量发展。这场变革不仅改变了行业生态,更为五金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生产制造环节,智能化转型成效显著。某五金工具企业通过部署智能生产线,实现生产效率提升40%,产品不良率降低60%。另一家锁具企业运用工业机器人,完成关键工序自动化改造,生产成本降低25%。这些创新实践正在重塑五金行业生产模式。在产品研发方面,数字化技术应用广泛。某五金配件企业通过3D打印技术,将新产品研发周期从3个月缩短至2周。另一家工具企业运用仿真软件优化产品设计,产品性能提升30%。数字技术正在成为五金行业创新的重要驱动力。在质量管理领域,智能化解决方案广泛应用。某五金制品企业部署的智能检测系统,实现产品质量在线监测,检测效率提升5倍。另一家企业运用大数据技术分析生产数据,产品合格率提升至99.9%。这些创新正在提升五金行业质量管理水平。在供应链管理方面,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快。某五金企业打造的数字化供应链平台,实现上下游企业信息实时共享,库存周转率提升35%。另一家企业运用区块链技术,建立产品溯源系统,质量追溯效率提升70%。数字技术正在重塑五金行业供应链生态。展望未来,五金行业智能化转型将向纵深发展。随着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五金企业需要持续加大数字化投入,构建数字化能力,在新时代竞争中赢得先机。智能化转型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构。
2025年03月14日
央视网消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大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支持”“梯度培育创新型企业,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中小制造企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支撑。在新型工业化的浪潮中,身量小巧的中小制造企业,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活力和创新能力。在河北秦皇岛,一场围绕中小企业“智改数转”的升级行动,正悄然展开。一家机器人生产企业研发出能精准识别工件、实现自动“打螺丝”的机械臂,机械臂上的高精度摄像头,应用视觉识别算法,将“打螺丝”的精度提升到了毫米级。放眼全国,在新型工业化的新征程中,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已经不再是“选择题”,而是一道“必答题”。浙江宁波,灵峰工业社区占地3.29平方公里,汇聚了88家中小企业,它们专注高端压铸模具与汽车精密零部件的加工制造。一家专注于模具生产制造的中小企业,起初只是加工简单的家电模具,近几年,随着长三角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飞速发展,他们也加入新能源汽车电机、电控、电池以及一体化大车身压铸模具的研制领域,这得益于企业正在推进的机联网技术应用。从一家传统的制造业企业,通过设备互联与数据驱动,摆脱了“低小散”,实现了“高精尖”,从生产执行到管理决策的全链条优化,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都有了明显提升,这家企业成功跻身宁波市级“专精特新”企业。在深圳宝安区,广东省首个专精特新总部基地——汇智专精特新总部基地,正成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聚集地。一家专注于智能机器人研发制造的企业正处于技术突破与市场拓展的关键时期。之所以选择落户深圳专精特新总部基地,他们不仅看中优越的区位条件和产业集聚效应,更重要的是基地在资金支持、人才引进、产业链对接等方面提供了全方位赋能。除了租金优惠政策让企业节省超130万元外,基地还能精准链接金融机构,为企业提供融资渠道,助力企业新产品的研发与落地。目前,深圳中小企业总量超过260万家,占全市企业总数比重超过99%,贡献了深圳GDP的半壁江山。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总数达1025家,连续两年全国新增数量第一。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正在成为深圳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
2025年03月14日
中国制造业历经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如今已成为全球制造业的重要力量,在全球制造业中占比达三成以上。从产业规模看,其规模持续扩大,总产值稳居世界前列。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两大特色备受世界瞩目:一是形成了庞大的生产体系;二是发展出了完善的产业链。但也要看到,中国制造业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面临不少挑战。一是高端制造业人才供给问题。企业难以吸引和留住研发人才、技术工人和管理等优秀人才。二是技术创新亟待突破。许多关键技术和核心零部件仍依赖进口,自主创新成果转化率也有待提高,国产替代品的品质和耐用性需进一步优化。三是产业链协同不足。产业链上的企业应相互加持,而非相互压榨,需从整体产业链考量,推动整个产业链发展,以提供更优质产品。四是环境保护和资源约束压力增大。中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这些政策对制造业的推动作用显著。首先,促进制造业技术进步,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其次,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使制造业向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工业机器人等新兴领域拓展。再者,加快制造业与信息技术融合,促进智能制造发展,提高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最后,吸引大量投资和资源向制造业聚集,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面对全球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和激烈竞争,中国制造业技术升级任重道远。升级方向聚焦于智能化、绿色化和高端化。智能化方面,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实现生产过程智能化监控和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绿色化要求制造业在生产过程中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推动可持续发展,如发展新能源、推广节能环保技术等。高端化意味着向产业链高端环节迈进,提高产品附加值和核心竞争力,如在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取得更多突破,深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深化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重点在于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队伍,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形成创新合力。同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良好创新生态环境,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和升级持续发展。目前,中国制造业正处于进一步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调整。一是产业结构调整方面,中国制造业将逐渐从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转变。传统制造业不断优化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和质量,同时新兴产业如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将获得更多资源和政策支持,成为推动制造业增长的新引擎。二是智能化发展将成为中国制造业的重要趋势。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成熟和应用,制造业生产流程将更加智能化和自动化。智能制造工厂将大幅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升产品一致性和可靠性,这有助于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和多样化需求,增强企业全球市场竞争力。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三是国际竞争力提升方面,中国制造业将凭借不断提高的技术水平、创新能力和产品质量,在全球价值链中占据更高位置。通过加强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中国制造业品牌将在国际市场获得更多认可和青睐。“一带一路”倡议等国际合作项目也将为中国制造业提供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机遇。只要政策得当、市场赋能、执行到位,中国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可期。中国经济也将因此注入可持续发展的新动力。
2025年03月14日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三部门发布《关于促进环保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力争到2027年,先进技术装备市场占有率显著提升,标准体系更加健全,重点领域技术装备产业链“短板”基本补齐,“长板”技术装备形成国内主导、国外走出去的优势格局,构建较为完备的环保装备供给体系。到2030年,环保技术装备产业链“短板”自主可控,长板技术装备优势进一步扩大,环保装备制造业行业规模、产品质量、综合效益进一步提升,培育一批产业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推动环保装备制造业从传统的污染治理向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全面升级。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三部门关于促进环保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工信部联节〔2025〕49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生态环境、市场监管主管部门:环保装备制造业是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基础,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技术保障。为巩固提升环保装备全产业链竞争优势,推动环保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以下意见。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紧密结合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对环保装备的发展需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坚持科技创新,强化技术应用,加快行业转型,优化发展环境,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提供有力的装备支撑。主要目标是:力争到2027年,先进技术装备市场占有率显著提升,标准体系更加健全,重点领域技术装备产业链“短板”基本补齐,“长板”技术装备形成国内主导、国外走出去的优势格局,构建较为完备的环保装备供给体系。到2030年,环保技术装备产业链“短板”自主可控,长板技术装备优势进一步扩大,环保装备制造业行业规模、产品质量、综合效益进一步提升,培育一批产业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推动环保装备制造业从传统的污染治理向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全面升级。二、推动关键环保技术装备研发攻关(一)开展关键技术“揭榜挂帅”。聚焦产业链供应链堵点卡点,实施重大环保技术装备三年提升行动,围绕高盐废水处理回用、干式烟气净化、持久性有机物识别监测等关键技术开展“揭榜挂帅”,突破专用传感器、低温脱硝催化剂等一批基础零部件、材料药剂和控制装置短板,加快成套技术装备攻关。(二)创建环保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优化环保装备领域战略科技力量,推动优势企业、高校、研究机构联合建设环保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通过“公司+联盟”的组织模式,整合相关创新资源,布局前瞻性、颠覆性技术开发应用,为行业发展提供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扩散和首次商业化服务,带动传统工艺和产品绿色低碳改造。(三)打造环保装备中试平台。面向污染防治急需的高性能水处理膜、挥发性有机物治理装备、新污染物检测设备等领域,引导龙头企业牵头搭建高水平中试平台并适度开放,提供技术研发转化、产品性能测试、仪器设备共享、设备应用验证等专业化服务,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三、加快先进环保技术装备推广应用(四)探索建立环保装备用户评价机制。鼓励用户企业在采购中综合考量环保装备性能、效率、能耗、水耗、寿命、运维等指标,引导优质优价采购,避免单一价格因素中标。指导第三方机构在用户评价基础上发布环保技术装备推荐清单,推动优质装备更大规模推广应用。(五)强化环保技术装备供需对接。定期制修订《国家鼓励发展的重大环保技术装备目录》《国家污染防治技术指导目录》,搭建环保装备制造企业与需求用户的有效对接渠道。加大重点工程优秀案例的宣传推广力度。加强环保装备领域产融合作,推动金融资源精准对接企业融资需求。鼓励行业协会、园区企业、高校院所等开展先进环保装备技术交流、供需对接等活动。四、培育行业发展新动能(六)推动污染物治理向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转型。推动大气治理、污水治理、固废处理装备企业研发新工艺技术,开发新型多污染物治理技术装备,助力实现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细颗粒物、挥发性有机物等污染物协同削减,提升设备能效碳效水平,推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鼓励企业扩展温室气体减排、新污染物治理、新兴固废处置等业务。(七)支持优势环保装备企业“走出去”。推动环保装备企业积极承建国际节能环保成套装备工程,扩大环保技术和设备出口。推动成立国际环保装备科技组织,支持国内企业参与国际环保装备科技合作计划,开展海外合作投资。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延伸产业链,打造国际承包、海外研发、跨境电商、产品贸易一体化的跨国企业,提升产品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推动环保技术装备“走出去”。(八)提升传统环保装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环保装备设计、生产、使用、运维等各环节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围绕智慧水务、管道清污、环境监测等领域研发一批环保机器人、智能化污染治理装备、远程运维装备,加快仿真模拟软件、虚拟现实、数字孪生等先进技术推广应用。五、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九)强化政策引导。落实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相关政策,支持符合条件的环保装备项目更新改造。通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支持环保技术装备攻关和中试平台建设。落实好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批次新材料保险补偿政策,支持先进环保技术装备推广应用。适时研究对环保装备产品的政府采购支持政策。加大环保装备领域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力度。(十)完善环保装备标准体系。健全环保装备细分领域产品标准体系,推进非标产品系列化、成套化。成立环保装备行业标准化组织。制定能耗、水耗、运维、寿命、安全等强制性标准。加强环保装备重点领域急需的在线、现场监测仪器等计量技术规范的研制。组织龙头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提高我国企业申请国际标准项目成功率。积极参与脱硫脱硝除尘、市政污水处理、大型垃圾焚烧炉等优势装备国际标准研制。(十一)加强人才建设。依托国家卓越工程师实践基地等平台,开展环保装备工程师和“工匠”培训。利用制造业人才支持计划等支持环保装备领域创新企业家、先进制造技术人才和先进基础工艺人才培养,推动高校从企业人才定制角度加大环保技术装备工程技术人员培养力度。鼓励行业协会、标准化组织服务于企业海外市场拓展开展专业培训。(十二)优化市场环境。完善产品质量等相关法律法规,强化环保装备质量监督管理。制修订环保装备制造业规范条件,引导行业规范发展。发挥绿色金融作用,支持符合条件的环保装备企业发放绿色债券,拓展融资渠道。利用有关专项资金、政府投资基金等加大对环保装备技术创新、智能制造、服务转型支持力度,营造支持产业发展良好金融生态。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市场监管总局2025年3月4日
2025年03月14日
电解铝今日价格分析
2024年末能源化工行业原材料价格走势回顾与未来展望
造船业持续景气 中国船舶集团三大船厂多项指标再创新纪录
昆明入选首批全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 到2025年推动不少于400户企业数字化转型
聚焦”满天星“| 智启未来,龙腾制造 —— 重庆龙智造互联网科技有限公司
昆明综合施策打造产业强市主战场 全市累计创建15个国家级和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2024年昆明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领航大会
三部门:推动金融机构加快落实近期金融增量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