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政策
公告
服务商
已为你找到 4222 条资讯信息
核心动态:分散染料价格平稳,活性染料成本上升,环保型助剂渗透率提升。价格表现:分散染料:主流黑ECO报价35元/公斤,环比持平,浙江龙盛、闰土股份产能利用率超85%。活性染料:黑WNN报价45元/公斤,较年初上涨8%,受H酸中间体成本上升推动。环保型助剂:无氟防水剂报价85元/公斤,生物基固色剂报价120元/公斤,较传统产品溢价30%-50%。驱动因素:成本端:对硝基苯胺报价3.2万元/吨,较年初上涨12%,推动分散染料成本上升5%-8%。需求端:欧盟REACH法规更新,倒逼中国印染企业加速环保助剂替代,2025年渗透率目标达45%。风险提示:德国、日本企业加强环保助剂专利布局,或引发技术壁垒诉讼,企业需加大研发投入。
2025年04月29日
核心动态:工业丝价格企稳,玄武岩纤维成本下降,芳纶需求分化。价格表现:高模低缩涤纶工业丝:1500D规格报价1.2万元/吨,环比持平,汽车安全气囊领域需求占比提升至40%。玄武岩纤维:2400tex直接纱报价1.45万元/吨,同比下跌6.45%,生产成本下降至1.2万元/吨以下。对位芳纶:1414规格报价28万元/吨,同比持平,光缆加强芯领域需求年增15%;间位芳纶报价18万元/吨,防护服领域需求疲软。驱动因素:技术端:玄武岩纤维连续捻线技术突破,单线产能提升至3000吨/年,生产成本下降10%-15%。政策端:工信部《产业用纺织品行业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要求,2025年高性能纤维自给率超60%。风险提示:欧盟碳关税(CBAM)或提高中国产业用纺织品出口成本,企业需加快绿色认证。
2025年04月29日
核心动态:棉花价格低位震荡,粘胶短纤延续跌势,莱赛尔纤维供应增加。价格表现:棉花:3128级现货月均价14337元/吨,环比下降0.29%;新疆棉仓单量超12万吨,郑棉主力合约震荡区间13450-13735元/吨。粘胶短纤:1.4D直纺主流价13484元/吨,环比下跌0.38%,工厂实物库存周增8%,下游人棉纱厂多消耗库存。莱赛尔纤维:主流报价1.8万元/吨,江苏新装置投产在即,市场供应或增加5%-8%。驱动因素:政策端:中国储备棉轮入政策暂未启动,新疆棉出疆补贴下调至300元/吨,导致内地库成本优势减弱。替代效应:再生纤维素纤维对粘胶短纤的替代率提升至25%,莱赛尔纤维在高端家纺领域渗透率达18%。风险提示:美国对新疆棉制裁升级,或导致出口订单转向东南亚,企业需加快溯源体系建设。
2025年04月29日
核心动态:聚酯涤纶价格筑底,锦纶长丝延续弱势,氨纶需求持续疲软。价格表现:涤纶短纤:华东地区低熔点4D*51mm规格报价7050元/吨,较上周下跌50元/吨;河北市场逆势上涨至6440元/吨,区域价差扩大至600元/吨。锦纶长丝:DTY70D/24F半消光均价16113元/吨,同比下跌15.32%,创近五年新低;己内酰胺原料成本环比下降7.51%,拖累PA6价格持续走低。氨纶:40D规格主流报价2.5万元/吨,较年初下跌12%,终端织造开机率维持55%-60%,海外订单取消率超20%。驱动因素:成本端: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站稳88美元/桶,石脑油裂解价差扩大至105美元/吨,但PTA装置开工率回升至79%,成本传导受阻。需求端:江浙地区差异化纤维订单环比增长18%,但常规品种需求低迷;河北市场因物流成本上升,部分中小纺企提前补库。风险提示:印度、越南等东南亚国家产能扩张,或加剧低端化纤市场竞争,企业需加快功能性纤维研发。
2025年04月29日
核心动态:铁氧体价格平稳,超导材料商业化进程提速。价格表现:软磁铁氧体:MnZn功率铁氧体报价3.5万元/吨,NiZn高导铁氧体6.5万元/吨,环比持平,同比上涨5%-8%。超导材料:钇钡铜氧(YBCO)带材价格降至1,200元/米,较2024年下降30%;商业化应用加速,超导磁悬浮列车订单突破10亿元。驱动因素:技术端:纳米晶软磁材料在新能源汽车OBC中渗透率提升至20%,替代传统铁氧体;上海超导等企业实现千米级YBCO带材量产。政策端:中国“十四五”规划要求超导材料产业规模达百亿级,推动超导电缆、超导储能等应用落地。风险提示:超导材料低温制造成本仍较高,需关注液氦供应稳定性及商业化应用场景拓展速度。
2025年04月29日
核心动态:液晶玻璃基板价格坚挺,光学膜材国产替代加速。价格表现:液晶玻璃基板:8.5代线基板报价150美元/片,同比上涨18%;10.5代线基板因良率爬坡缓慢,价格稳定在220美元/片。光学膜材:偏光片用COP膜材均价25元/平方米,国产率突破40%;量子点膜价格因技术升级涨至80元/平方米。驱动因素:需求端:大尺寸液晶拼接屏(65英寸+)全球产能年增12%,Mini LED背光方案渗透率提升至35%,推动光学膜材需求。政策端:中国《电子信息制造业2025行动计划》要求光学膜材国产化率超60%,本土企业如长阳科技加速扩产。风险提示:日本旭化成、住友化学等企业若调整出口策略,或导致高端光学膜材供应紧张。
2025年04月29日
核心动态:覆铜板价格高位企稳,高频高速基材需求驱动高端产品溢价。价格表现:覆铜板(CCL):主流FR-4基材报价150-180元/张,较年初上涨8%-10%;高频高速基材(如PTFE/碳氢化合物基材)突破800元/张,同比涨幅超25%。铜箔:18μm电解铜箔均价110元/公斤,环比持平;HVLP铜箔(用于高频高速板)价格高达300元/公斤,供不应求。驱动因素:需求端:AI服务器、800G光模块订单激增,推动高多层PCB(28层以上)需求增长,胜宏科技等厂商高端产品占比已超30%。供给端:全球铜矿供给增长受限,LME铜价维持9,800美元/吨高位,电子玻纤布价格同比上涨12%,成本压力传导至下游。风险提示:中小PCB厂商或因技术壁垒无法转嫁成本,需关注产业链利润分配失衡风险。
2025年04月29日
核心动态:光刻胶、湿电子化学品价格企稳,CMP抛光液需求激增。价格表现:光刻胶:KrF光刻胶报价800元/升,ArF光刻胶2,500元/升,国产G线/I线光刻胶市占率突破20%。CMP抛光液:14nm制程用氧化硅抛光液1,200元/升,3D NAND用钴抛光液2,800元/升,年需求增速超25%。驱动因素:国产替代:上海新阳、安集科技等企业突破28nm以下制程材料技术瓶颈,2025年国产化率目标达40%。下游应用:HBM存储芯片、CoWoS先进封装对高纯电子化学品需求爆发。风险提示:日本对华出口管制或限制氟化氢、光刻胶等材料供应,企业需加强本土化研发。电子信息业原材料今日价格分析(2025年4月29日)——高分子材料篇核心动态:工程塑料价格分化,生物基材料渗透率提升。价格表现:传统材料:PC/ABS合金报价2.2万元/吨,环比持平;LCP树脂因5G基站需求上涨至8万元/吨。生物基材料:PLA改性料2.8万元/吨,PBAT薄膜3.2万元/吨,较石油基材料溢价15%-20%。驱动因素:政策端:欧盟《包装与包装废弃物法规》要求2030年塑料包装中再生材料占比达30%,推动可降解材料需求。技术端:生物基聚酰胺(PA56)在消费电子外壳中替代PA66,耐热性提升20%。风险提示:生物基材料生产成本仍高于传统材料,企业需通过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
2025年04月29日
核心动态:铜价高位震荡,稀土价格受环保政策与新能源汽车需求双重支撑。价格表现:铜:LME现货价维持9,800美元/吨,上海期货交易所铜价7.8万元/吨,受全球经济复苏与通信设备需求拉动。稀土:氧化镨钕报价45万元/吨,氧化镝1,850元/千克,较年初上涨8%-10%,主要受风电、永磁电机需求驱动。驱动因素:政策端:中国工信部《稀土管理条例》要求企业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中小产能加速出清。技术端:人形机器人用高精度伺服电机对钕铁硼磁材性能要求提升,推动高端产品溢价。风险提示:刚果(金)铜矿罢工、缅甸稀土出口政策突变或导致短期供应中断。电子信息业原材料今日价格分析(2025年4月29日)——新能源材料篇核心动态:光伏产业链价格分化,锂电池材料成本压力缓解。价格表现:光伏:N型TOPCon组件均价0.72-0.8元/W,较年初上涨12%;EVA光伏料报价11,653元/吨,涨幅超20%。锂电:磷酸铁锂正极材料3.8万元/吨,环比持平;电解液价格跌至3.2万元/吨,同比下跌30%。驱动因素:需求端:欧盟《净零工业法案》要求2030年光伏组件本土产能占比达40%,中国头部企业加速海外建厂。技术端:HJT电池转换效率突破26%,银包铜浆料用量减少30%,推动成本下降。风险提示:欧盟碳关税(CBAM)或提高中国光伏产品出口成本,企业需加快绿色认证。
2025年04月29日
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宏大背景下,人工智能(AI)正以其颠覆性的力量,深刻重塑着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与国际竞争格局。面对这一战略性技术带来的澎湃浪潮,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高屋建瓴地指出:“人工智能带来前所未有发展机遇,也带来前所未遇风险挑战。”这一重要论断,辩证地揭示了人工智能发展的双重属性,为我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背景下,推动人工智能健康有序发展、构建体现中国智慧和全球视野的治理体系,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当前,我国正处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重要历史节点,人工智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跨域式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优势和新动能。从赋能千行百业、优化社会治理到改善民生福祉、加速科研突破,人工智能的应用前景无限广阔。我国拥有海量数据资源、完备产业体系、广阔应用场景和巨大市场空间,这为人工智能技术的迭代创新与深度应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牢牢抓住这一优势,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将技术潜力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效能。在拥抱人工智能发展机遇的同时,绝不能忽视其带来的潜在风险与严峻挑战。算法偏见、数据滥用、隐私泄露、深度伪造、就业冲击、伦理失范乃至技术失控等风险,不仅可能扰乱经济社会秩序,甚至可能对国家安全和国际秩序构成威胁。特别是在当前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下,个别西方国家将科技问题政治化,大搞技术封锁和“小院高墙”,企图利用人工智能遏制他国发展,加剧了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不确定性和安全风险。面对这把锋利的“双刃剑”,既要勇于拥抱变革、抢抓机遇,也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坚持底线思维,做到未雨绸缪。如何趋利避害,确保人工智能始终沿着有益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轨道前进?这就需要“把握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和规律,加紧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应用规范、伦理准则,构建技术监测、风险预警、应急响应体系,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这擘画出了我国人工智能治理体系的大致轮廓,为平衡创新发展与风险防范提供了重要准则。其中,“安全”,是底线要求,旨在着力防范技术自身的缺陷、脆弱性或因外部攻击、滥用误用引发的内生与外生风险,保障人工智能系统和应用不对个人、组织、社会与国家安全构成威胁。“可靠”,是稳定保障,旨在强调人工智能系统在预设功能和条件下稳定运行的能力与概率,确保其在关键领域和重要场景中能够持续、可信地发挥作用,避免因系统故障或性能波动造成损失。“可控”,是主导前提,要求人类始终保持对人工智能技术研发、部署、运行和迭代的主导权与干预能力,确保技术发展不偏离预设目标,一旦出现非预期行为或潜在危害,能够及时有效地进行人工干预、纠偏乃至终止。这三大目标相互关联、层层递进,共同构成了覆盖人工智能全生命周期的安全防护网。为了实现“安全、可靠、可控”,还需通过加紧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应用规范、伦理准则,“构建技术监测、风险预警、应急响应体系”,进一步搭建我国人工智能治理的系统性框架。现阶段,我国已经建立了算法备案制度,对深度合成、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服务进行动态追踪管理。结合人工智能应用的分级分类监管框架,根据不同场景的风险等级,我国实施差异化的应急处置策略,实现风险的精准阻断与敏捷响应,同时为技术创新保留必要的试错空间。接下来,还要进一步探索“软硬法协同”的治理模式,释放多元化治理效能。由此可见,中国在人工智能治理方面的实践探索,特别是在统筹发展与安全、平衡创新与秩序、协调效率与公平方面的经验,不仅为自身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也为全球应对人工智能挑战提供了宝贵的中国智慧和可资借鉴的制度工具箱。面对人工智能这片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新大陆,应统筹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既要勇立潮头、开拓创新,也要心存敬畏、行稳致远,在全球智能革命的浪潮中,书写彰显中国智慧的新篇章。(作者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数字经济与法律创新研究中心主任)
2025年04月28日
2025 年普通人收入增长指南:行业对比与多元路径
2025-2030年中国铝材市场及国际市场前景分析
2025年化工行业发展趋势
2025电子信息产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2025年中国五金金属市场及国际市场前景分析
涂料市场价格动态与环保升级趋势
电解铝今日价格分析
数字中国建设迈出新的坚实步伐 “人工智能+”成为数字经济增长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