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政策
公告
服务商
发文单位:昆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地区:云南省/昆明市
发布日期:2024-10-21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滇中新区管委会,各开发(度假)区、自贸试验(经济合作)区管委会,各直属机构,市属企业:
《昆明市培育建设区域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执行。
昆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4年10月14日
(此件公开发布)
昆明市培育建设区域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扩内需促消费的决策部署,认真落实《云南省商务厅等9部门关于印发云南省培育建设消费中心城市的实施意见(2023—2025年)的通知》(云商市运〔2023〕16号)要求,加快将昆明建设成为规模大、能级高、品质优、市场聚集力影响力显著、民族文化特色突出、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发展目标
推动昆明城市知名度、消费繁荣度、商业活跃度、到达便利度显著提升,形成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城市名片”,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提升城市知名度。到2025年,入境游客接待量突破182.3万人次,举办或承办国际国内重大展会、活动与赛事数量不低于50场,新增国际知名品牌首店10个。
(二)提升消费繁荣度。到202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4000亿元,网络零售额突破950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1800亿元。
(三)提升商业活跃度。到2025年,拥有4个以上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商圈、商业街区,中心城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覆盖率80%以上,拥有5个以上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拥有4个以上退税商店(网点)。
(四)提升到达便利度。到2025年,国际国内航班通达城市、航线数量分别超过175个、500条,南亚东南亚通航点数量超过17个,机场旅客吞吐量超过2200万人次,高铁、动车到达对数超过175对/天。
二、重点任务
(一)打造国际消费聚集区
1.推动商圈错位发展。推动历史人文和时尚潮流深度融合,提升南屏步行街—东风广场主城商业核心品质,巩固万象城、同德广场、欣都龙城、新迎新城—瑞鼎城、大悦城、万达广场、南亚风情第壹城等主城卫星商圈建设成果,形成错位发展的主城商圈矩阵。突出特色街区、沉浸式时尚体验、商业配套保障等功能,建设和完善西北新城、星辉、融创文旅城、公园1903、广福路爱琴海、海乐世界、春融街等一批新兴商圈。(市商务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投资促进局,五华区、盘龙区、官渡区、西山区、呈贡区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2.推动商旅融合。围绕翠湖、西山、海埂、民族村、世博园、官渡古镇等景点景区,突出场景式体验,创新消费供给,打造具有吸引力的消费聚集区。引导南屏步行街、斗南花市、螺蛳湾国际商贸城、滇池国际会展中心、网红集贸市场、特色产业聚集区等商业片区向消费聚集区转型。鼓励利用公园、绿地、特色街区、文创园区、商业设施等空间,采用市场化方式引入多元业态,打造消费新场景。(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城市管理局、市投资促进局、市园林绿化局,五华区、盘龙区、官渡区、西山区、呈贡区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3.丰富消费业态。依托商业综合体、特色街区、市集、夜间经济聚集区、低效物业、广场、场(展)馆等空间,鼓励以市场为导向创新供给方式,推动零售、餐饮、休闲、体验、健康、文创、娱乐、体育、动漫、AR/VR、教培、亲子、研学、展演、展销、陈列等业态聚集。围绕高端引领、活力时尚、跨界融合等主题,发展具有品牌吸引力的夜间经济消费业态。推进“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配齐与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基本保障类业态,鼓励发展品质提升类业态,满足居民多样化消费需求。〔市教育体育局、市商务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城市管理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开发(度假)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擦亮特色消费城市名片
4.延伸花卉产业链条。聚焦“春城花都展示区”定位,推动斗南片区改造提升,打造以鲜花为主题的集交易、市集、观光、休闲和夜间经济为一体的特色消费聚集区。实施花卉品牌战略,打造“斗南花卉”、“八街玫瑰”、“宜良三角梅”等花卉品牌,提升昆明花卉品牌价值、知名度和影响力。建设一批花卉主题公园、绿地和道路绿化景观,举办一批“花街”、“花节”等花卉主题活动,增强花卉主题消费动能。支持种植基地直销、直播销售等多元销售模式。推动花卉与旅游、餐饮产业融合,打造精品赏花路线,拓展花卉产业园区采摘、农事体验、观光旅游等功能。(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商务局、市园林绿化局,呈贡区、安宁市、宜良县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5.做强特色餐饮消费。打造美食地标,绘制“春城美食地图”,以民族特色餐饮文化为核心,结合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建设,打造一批特色餐饮美食街区。依托省野生菌集散中心优势,将昆明打造成野生菌国际交易中心和野生菌餐饮文化创新策源地、宣传推广主阵地。推广鲜花类传统经典菜肴,深入开发“花主题”美食。传承和发扬过桥米线、汽锅鸡、宜良烧鸭、小锅米线、官渡粑粑、烧饵块、豌豆粉等滇菜菜品及名特小吃。鼓励企业申报“中华老字号”、“云南老字号”、“昆明老字号”,组织开展“名店”、“名菜”、“名厨”、“名小吃”评比活动。拓展“文明餐饮”、“寻味”系列美食文化推广活动,丰富昆明特色餐饮品牌展示渠道。〔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开发(度假)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6.促进健康产业发展。重点围绕植物药、民族药、跨境医疗、再生医学、健康产品、基因检测与诊断等领域积极开展健康产业示范,发展定制化健康体检、私人健康管理等健康服务,扩大在线健康消费,推动医疗、养生和养老一体化发展。发展国际健康旅游消费,推进全域国际医疗旅游试点,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医疗服务品牌和项目。开发具有中医药健康特点的旅游产品,建设一批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鼓励社会力量盘活存量资源,重点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大力推广“健康云”应用,打造智慧疾控、智慧养老、智慧健身、智慧疗养、智慧检验等系列智慧健康品牌。〔市发展改革委、市民政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大健康办,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开发(度假)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7.创新融合消费场景。以戏剧、音乐、饮食、服饰等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为载体推出系列商业演艺活动,拓展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消费新场景。发挥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艺术展馆、文化创意产业园优势,强化古滇文化、非遗文化、花卉文化等融入,焕新文化消费场景。在特色街区建设中突出南亚东南亚商品、餐饮、文化活动等内容,让消费者体验地道异域风情。推动一批省市文艺精品、优秀民族文化出版物进行多语种译制,支持和推进国产影视文化作品在南亚东南亚落地。〔市委宣传部,市发展改革委、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商务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广电局、市城市管理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开发(度假)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打造南亚东南亚消费窗口
8.完善国际消费服务体系。提升游客出入境便利化水平,优化昆明长水国际机场口岸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推动24小时直接过境旅客免边检手续政策落地,支持航空企业推出南亚东南亚等地往返飞行“优惠套票”。聚焦重点商业和重点区域,实现商业、文旅、机场车站三大领域重点商户外卡POS机服务全覆盖。完善移动支付绑外卡、外卡POS机受理、外卡取现/外币兑换三个渠道的境外人士消费支付服务体系,优化入境人士在昆支付便利环境。加快与南亚东南亚地区网络设施互联互通进程,支持电信服务商推出优惠便捷的电信服务。(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公安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商务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金融管理局,昆明长水机场海关按职责分工负责)
9.发展对外贸易合作。依托中国(云南)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为南亚东南亚居民开展商贸、旅游等活动提供出入境便利。结合“互联网+”发展加工贸易、边民互市贸易、跨境电商,与南亚东南亚国家跨境物流企业合作发展边境贸易商品跨境物流等新业态。推进磨憨边民互市,扩大边民互市贸易规模,通过招商引资、鼓励当地企业转型等方式开展木薯干、咖啡豆、榴莲、西番莲等农副产品和热带水果的加工,延伸边民互市贸易链条。(市商务局、市税务局,磨憨—磨丁合作区管委会,昆明邮局海关、勐腊海关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增强国际化消费供给
10.壮大消费品牌。大力发展首店经济,打造优良的首店引入服务环境。结合生物资源、文化优势和市场优势,在餐饮、食品、医药保健、工艺文创等领域大力培育本土新品牌。利用步行街、特色街区、夜间经济等消费场景加大对本土品牌的推广,政企联合打造本土消费品牌孵化基地。支持品牌企业通过发展连锁经营扩大品牌优势。推动老字号品牌进机场、进高铁、进免税店、进展会。推动本土品牌和有条件的连锁经营企业积极“走出去”,鼓励一心堂、健之佳、九机、建新园、德胜桥、麒麟大口茶等昆明知名商贸企业在省外开设门店。〔市委宣传部,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市场监管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开发(度假)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11.丰富国际产品供给。扩大特色优质产品进口,加快消费商品聚集。依托昆明综保区,建设跨境电子商务智能货物集散中心。探索在昆明综保区开设跨境电子商务O2O(线上线下)体验店,在区外开设保税新零售体验店。加快市内免税店、机场口岸免税店、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跨境电商展示展销中心等建设,拓宽国际中高端消费品购买渠道。(市财政局、市商务局、市税务局,昆明综保区,昆明长水机场海关、滇中海关、昆明邮局海关按职责分工负责)
12.发展数字消费。推动传统商圈向科技时尚、信息互通、服务智能、安全规范的智慧商圈转型升级。拓展无接触消费,在办公楼、住宅小区、旅游景区布局建设一批智慧超市、智慧驿站、智慧书店。加大智能家居、移动智能终端、可穿戴设备、智能健身器械等新产品供给。支持语音识别小语种翻译等人工智能技术在智慧商业场景中的应用。推进在线健身、在线诊疗、云旅游、云展览、云演出等数字经济新模式。〔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商务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开发(度假)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推动多领域消费提升
13.扩大文商旅体消费。高水平打造文化体验、生态旅游、自驾旅游、跨境旅游、康养旅居等特色精品旅游路线,创新开发非遗展示、文创商品、旅游演艺等旅游产品。引导传统购物中心、闲置工业厂区等向消费体验中心、休闲娱乐中心、文化时尚中心、产品和服务设计定制中心等新型发展载体转型升级。增加演唱会、音乐节、动漫节等大型文艺活动产品供给。引进世界高水平体育赛事及赛前系列训练赛、巡回赛、热身赛和邀请赛,高质量举办“昆明高原半程马拉松”、“上合昆明马拉松”、“昆明环滇池高原自行车邀请赛”等高原体育赛事。〔市教育体育局、市商务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开发(度假)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14.推广季节消费。围绕“夏日避暑”、“暖冬观鸥”等昆明独有气候和景观特点,举办蓝花楹艺术节、野生菌美食节、新春购物节等系列促消费活动,打造“四季昆明 约惠春城”消费品牌。运用新媒体进行宣传推广,强化“世界春城”的美誉度和影响力。(市商务局、市文化和旅游局,五华区、盘龙区、官渡区、西山区、呈贡区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15.拓宽会展消费。以大型会展活动为龙头,鼓励自主品牌展会提质发展,积极申办重点行业全国大型巡回品牌展会。大力引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前沿品牌展会、论坛等活动,拓展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成员国的交流。支持企业优化国际市场布局,策划和培育更多高规格、高能级的境外展览项目。(市商务局、市文化和旅游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打造国际化消费环境
16.增强消费触达便利。加大国际航线开辟力度,重点拓展南亚东南亚航线。加快建设国际铁路枢纽,建成以“铁路干线+城际铁路+城市轨道交通”为主的铁路交通网络。加快推进中老、中老泰国际物流大通道建设,构建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国际物流服务网络。(市交通运输局、市商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7.完善消费配套设施。促进大型商业设施、体育场馆、文化场所、旅游景点与市政交通互联互通。加快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公共厕所、无障碍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商业街区、旅游景区等区域停车设施布局,加快建设城市智慧停车系统。〔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商务局、市城市管理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开发(度假)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18.提升消费服务质量。加强商品质量、食品安全、市场秩序综合监管和治理,营造安全放心消费市场环境。推广信用承诺制度,完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制度。持续开展“放心消费在昆明”活动,提升商业服务人员的质量意识、业务素质和服务技能。〔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开发(度假)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统筹协调。全市各级各部门要将培育建设区域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工作纳入本地区、本部门年度重点任务,做好工作谋划。要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组织领导机构,构建统一、协调、高效的工作推进机制。
(二)加强政策保障。全市各级各部门要用好中央和省、市各类扶持政策,支持消费领域新业态、新模式和创新型企业发展,注重对城市品牌的整体推广。要充分发挥社会资本的作用,鼓励各类金融机构支持和参与区域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
(三)加强创新试点。全市各级各部门要加快面向南亚东南亚国家各类交流合作资源的整合,探索云南品牌国际化新机制、新举措,推动“云南造”走向国际。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区、开发(度假)区在规划建设、制度保障、政策供给等方面先行先试,培育建设国际消费示范街(商圈),探索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经验。
(四)加强宣传推广。全市各级各部门要聚焦首店经济、夜间经济、假日经济、消费新场景等热点和特色,充分发挥融媒体优势,加大对培育创建区域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宣传力度。要将培育创建工作纳入城市整体宣传计划,整合昆明文娱旅游商业消费资源,开展整体营销宣传,进一步吸引国际国内客流,推动昆明消费走出去。
附件:昆明市培育建设区域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指标体系
附件
昆明市培育建设区域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指标体系 | |||||
类 别 | 序号 | 具体指标 | 具体要求 | 2022年底数 | 责任部门 |
城市 知名度 | 1 | 入境游客接待量(万人次) | 突破182.3万人次 | 2.96万人次 | 市文化和旅游局 |
2 | 世界500强企业进驻(含本土)数量 | 突破119户 | 117户 | 市商务局 | |
3 | 国际国内重大展会、活动与赛事数量 | 每年举办(承办)国际国内重大展会、活动与赛事数量不低于50场 | 28场 | 市商务局 | |
消费 繁荣度 | 4 | GDP总量(亿元) | 总量突破10000亿元 | 7541.37亿元 | 市发展改革委 |
5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增速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4000亿元;年增速不低于全省3年平均增速 | 3385.26亿元,增速0% | 市商务局 | |
6 | 批零住餐四个行业销售额(营业额)及增速 | 批零住餐销售额(营业额)2025年分别突破16000亿元、3400亿元、110亿元、330亿元;增速不低于全省3年平均增速 | 批零住餐销售额(营业额)分别为13358.2亿元、2981亿元、86.9亿元、254.8亿元,增速分别为7.5%、5%、2.1%、2.9%。 | 市商务局 | |
7 | 城镇化率 | 不低于82% | 81.1% | 市发展改革委 | |
8 |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增速 | 突破45000元,城镇、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均不低于全省3年平均增速 | 43916元,增速3.3% | 市发展改革委、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农业农村局 | |
9 | 外贸进出口总额及增速 | 突破1800亿元,增速不低于全省3年平均增速 | 1997.4亿元,增速16.4% | 市商务局 | |
10 | 网络零售额及增速 | 突破950亿元,增速不低于全省3年平均增速 | 618.93亿元,增速21.98% | 市商务局 | |
商业 活跃度 | 11 | 在全国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知名商圈、商业街区数量 | 新增1个具有影响力的商圈、1个以上知名商业街区。 | 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商圈1个、商业街区1个 | 市商务局 |
12 | “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数量 | 中心城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覆盖率80%以上 | 中心城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数量21个 | 市商务局 | |
13 | 连锁商超、便利店品牌数量 | 新增连锁商超、便利店品牌分别不少于5个、5个 | 截至2022年底连锁商超、便利店品牌数量分别为6个、10个 | 市商务局 | |
14 | 省级智慧商圈试点数量 | 新增省级智慧商圈试点2个 | 截至2022年底实有0个 | 市商务局 | |
15 | 国家级绿色商场数量 | 新增国家级绿色商场5个 | 截至2022年底实有50个 | 市商务局 | |
16 | 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数量 | 突破6个 | 截至2022年底实有5个 | 市文化和旅游局 | |
17 | 国际知名品牌首店数量 | 新增国际知名品牌首店10个 | 截至2022年底实有20个 | 市商务局 | |
18 | 促消费活动场次 | 打造1个以上本地促消费活动品牌,每年市级主办应季消费促进活动10场以上 | 市级主办应季消费促进活动2场。 | 市商务局 | |
19 | 中华/云南老字号数量 | 新增中华/云南老字号2个以上 | 截至2022年底实有38个 | 市商务局 | |
20 | 退税商店(网点)数量 | 新增退税商店(网点)1个以上 | 截至2022年底实有3个 | 市财政局、市税务局 | |
21 | 限额以上商贸企业数量 | 每年新开业入库企业100户以上 | 截至2022年底实有1416户 | 市商务局、市税务局 | |
22 | 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数量 | 每年新增规上服务业企业5户以上 | 截至2022年底实有1101户 | 市商务局 | |
23 | 50亿元以上的大型商贸流通企业数量 | 新培育年销售额超50亿元的商贸龙头企业5户以上 | 截至2022年底实有30户 | 市商务局 | |
到达 便利度 | 24 | 国际国内航班通达城市、航线班次数量 | 国际国内航班通达城市、航线数量分别超过175个、500条 | 通达城市171个、航线304条。 | 市交通运输局 |
25 | 南亚东南亚通航点数量 | 南亚东南亚通航数量超过17个 | 截至2022年底,16个 | 市交通运输局 | |
26 | 机场旅客吞吐量 | 机场旅客吞吐量年超过2200万人次 | 截至2022年底,2123.8万人次 | 市交通运输局 | |
27 | 高铁、动车到达对数 | 超过175对/天 | 171对/天 | 市交通运输局 | |
28 | 地铁运营总里程 | 超过187公里 | 截至2022年底,165.85公里 | 市交通运输局 | |
29 | 网约车数量 | 超过17000辆 | 截至2022年底,15923辆 | 市交通运输局 | |
政策 引领度 | 30 | 组织领导和部门协调机制 | 组织领导机构完善,部门协调机制健全 | 市商务局 | |
31 | 实施方案 | 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总体方案合理全面、目标明确,可操作性强 | 市商务局 | ||
32 | 配套措施 | 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工作列入市人民政府重点推进项目,出台配套政策文件2个以上 | 各成员单位 | ||
备注:量化指标为截至2025年底数据 |
《昆明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印发
昆明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昆明市财政局 关于征集昆明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第三批转型项目的通知
关于开展昆明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项目中期评估(第二批)的通知
昆明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昆明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小灯塔”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昆明市关于支持数字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试行)的通知
昆明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昆明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项目验收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中共云南省委 云南省人民政府 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 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意见
昆明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昆明市公安局 昆明市交通运输局关于印发《昆明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