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动态 > 资讯详情

文化遗产数字化:技术赋能与本土文化传承争议

发布单位/企业:昆明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综合促进中心
发布日期:2025-03-18

一、技术赋能:文化遗产的“数字重生”

近年来,人工智能、数字孪生、区块链等技术的突破性应用,推动文化遗产保护进入“全息化”时代。以北京中轴线为例,通过数字扫描、三维建模和虚拟现实技术,不仅实现了文物健康状况的精准监测,还复原了历史场景的沉浸式体验。类似地,皮影戏《韩熙载夜宴图》等非遗项目通过数字藏品形式“破圈”,借助区块链技术确权,既保留了传统技艺的细节,又吸引了年轻群体的关注。这种**“数字存续+创新传播”**的双重路径,让原本静态的文化遗产以动态方式融入现代生活。

二、争议焦点:技术介入的边界与挑战

尽管数字化带来革新,争议也随之浮现:

真实性危机:部分学者担忧,虚拟场景可能削弱公众对实体文物的感知,甚至导致文化内涵的“失真”。例如,数字化修复依赖技术专家的主观判断,可能偏离历史原貌。

商业化风险:数字藏品的火爆催生了市场炒作,某些项目过度追求流量变现,导致文化遗产的纯粹性被稀释。

技术依赖隐忧:数字技术的快速迭代可能造成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对技术厂商的依附,而核心的学术研究与手工技艺传承反而被边缘化。

三、本土化实践:寻找平衡之道

面对争议,中国正探索**“技术为用,文化为本”**的解决方案:

北京中轴线模式:通过建立文化遗产监测中心,将数字技术定位于“辅助工具”角色,强调文物修缮仍以传统工艺为主导。

非遗活态传承创新:如苏绣、京绣等技艺与数字技术结合时,要求传承人深度参与设计,确保数字产品保留工艺精髓。

政策引导:2023-2024年密集出台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等文件,明确提出“防止技术异化文化”的原则,鼓励技术服务于保护而非替代。

四、未来趋势:从“保存”到“共生”

文化遗产数字化正从“抢救性保护”迈向“可持续创新”。例如,人工智能多模态数据处理能力已能解析壁画褪色前的原始色彩,为修复提供科学依据;元宇宙场景则让敦煌飞天突破物理限制,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文化对话。这一过程中,**“人机协同”**将成为关键——技术解决效率问题,而人类守护文化基因。

当前,文化遗产数字化已不仅是技术命题,更是一场关于**“如何定义文明存续”**的全球性讨论。中国实践表明,唯有在技术创新与本土文化基因之间建立动态平衡,才能让千年文明在数字时代真正“活”而不“泛”,“新”而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