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医药行业的政策调整引发广泛关注。报告明确将“优化药品集采政策”与“支持创新药发展”列为重点方向,通过强化质量评估、健全价格机制等举措,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这标志着我国医药政策正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从仿制药集采深化转向创新药生态构建,行业竞争格局与创新路径迎来深刻变革。
集采政策转向“质量优先”,行业竞争格局重塑
质量评估体系落地,打破“唯低价中标”模式
相较于2024年“完善国家药品集中采购制度”的表述,2025年报告新增“强化质量评估和监管”要求,明确提出让群众“用药更放心”。这一调整表明,未来集采规则将从单一价格竞争转向质量与成本综合考量。业内分析认为,质量评估可能涵盖生产工艺、稳定性、临床疗效等维度,倒逼企业加大质量投入,避免低价恶性竞争对行业长期发展的损害。
成本与质量并重的企业迎来机遇
政策转向将加速行业分化。具备规模化生产能力和严格质量控制的头部仿制药企业,有望在集采中凭借成本优势与质量稳定性胜出。以恒瑞医药、科伦药业为代表的企业,其通过智能化改造和工艺优化的实践经验,或成为行业标杆。与此同时,部分依赖低价策略但质量控制薄弱的中小企业将面临淘汰压力,行业集中度或将进一步提升。
专家呼吁建立动态价格调整机制
全国政协委员朱同玉指出,集采不仅要实现控费目标,还需为创新药研发提供反哺动力。他建议将集采节省的医保资金部分定向投入创新药研发基金,形成“仿制药降价—资金腾挪—创新药激励”的良性循环。此外,动态价格调整机制的建立有助于平衡企业合理利润与医保可持续性,避免“一刀切”定价对供应稳定性的冲击。
创新药目录加速制定,政策红利持续释放
创新药目录或成差异化政策载体
继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加快创新药发展”后,2025年报告进一步明确将“制定创新药目录”。这一目录可能成为医保谈判、市场准入、税收优惠等差异化政策的实施依据。例如,目录内的创新药或享有价格保护期、优先纳入医保谈判通道等特权。此举旨在解决创新药入院难、支付端支持不足等痛点,缩短商业化回报周期。
全链条政策框架逐步完善
从研发到支付端的政策协同性正在加强。在研发端,多地通过专项基金、园区集聚等方式支持基因治疗、AI制药等前沿领域;在定价端,分层定价、企业自主定价等机制探索为创新药提供利润空间;在支付端,商保与医保协同的多元支付体系逐步成型。人福医药董事李杰表示,政策需进一步引导金融资本投向早期研发,缓解创新药企“融资寒冬”。
国际化与本土创新双轮驱动
随着国产创新药出海案例增多,健全的价格机制成为参与全球竞争的基础。报告提出的“健全药品价格形成机制”,或将借鉴国际经验,建立基于药物经济学评价的定价体系。另一方面,政策对本土创新的支持力度持续加大,2024年国内在研新药数量已位居全球第二,PD-1抑制剂、CAR-T疗法等领域逐步实现从跟跑到并跑的跨越。
(注:本文内容严格基于输入资料及公开政策信息,未引用未明确标注的外部数据,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本文源自金融界